SCCyberworld

Tuesday, June 11, 2013

空中巴士竞赛展现航空业的创意新点子

Fly Your Ideas 学生挑战赛注重创新的重要性

参加Fly Your Ideas挑战的来自全球多所大学的学生队伍,为未来航空业研发出许多创新点子,其中包括以机身发出的热力来推动的创新飞机,行李装载在浮悬气垫上,以及甚至是以牛粪甲烷气体作为推动力;这些概念都有可能有朝一日被飞机采用。

这些创新概念都是为了参加这项由环球飞机制造商空中巴士举办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国际竞赛而研创。这项竞赛旨在挑战学生研发创新构思,确保未来航空业朝向永续发展。空中巴士挑战全球学生开发提高未来航空业生态效能的创新点子,并邀请一个由知名国际创意、工程及设计专家组成的评审团,挑选出5支队伍进入决赛。

决赛队伍将前往法国图鲁茨的空中巴士总部,向评审团呈现他们的概念,以期夺下冠军及赢得3万欧元的奖金。获挑选进入决赛的概念如下:


以体温作为机舱电能(Human body heat powering cabins) –马来西亚Embarker队呈现
 • 当搭客躺下来时,可利用特别装置在舱座椅内的热感材料来吸收体温能量。
• 此能量可充作舱电子仪器的电能,从而降低飞行时的电能需求量。

行李装载在浮悬气垫上(Luggage floating on air) – 巴西Levar队呈现
 • 行李舱利用桌上曲棍球原理装上超轻盈的滑移区,让员工能更快、更易及更安全地装卸行李。
• 搭客领取行李的时间将可加快30%,也更早踏上他们的渡假旅程。

飞机以牛力作为推动力(Planes powered by cow power) – 澳洲CliMA队呈现
 • 以液化甲烷作为永续燃料,装载在飞机引擎旁的一个特制超冷槽内。
• 此永续燃料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高达97%。

利用变形材料协助降低引擎噪音(Shape shifting materials that help reduce noise) – 印度AVAS队呈现
 •  以变形材料来为引擎进行简单改装,可改变引擎气流及降低噪音。

以电池推动的混合动力引擎(Battery-powered hybrid engines) – 意大利Flybrid队呈现
 • 将形状特别的可充电电池装置在行李舱,协助推动高效能的混合动力引擎。为了优化飞机重量,可胥视飞行里程装上所需的电池。
• 此方案可在短程飞行节省多达60%的燃料,减少40%的二氧化碳排放 。

尽管以牛力作为您从伦敦飞往纽约的飞机燃料,或是利用变形材料来降低引擎音,这些概念也许还要很久的时间才能实现,但距离实现的时间亦不远。

空中巴士执行副总裁,也是工程师兼Fly Your Ideas竞赛赞助人的Charles Champion说:“这些为未来设想的创新概念证明了工程不仅囿限于技术,也与创新思维和方式相关。但是要使到航空业在2020年之前达到零排碳,我们不断需要当前及未来的创新者提出新颖的点子。我们的未来方案如今摆在眼前,透过类似 ‘Fly Your Ideas’的计划,我们可以协助他们提出的未来计划成真。”

类似的创新概念或会受到可能严重打击经济的技术鸿沟威胁。由于全球在2020年及过后需要4000万名熟练工人,届时高科技公司将面对熟练工人短缺问题,而航空业、汽车制造业及医药器材业将有可能受到冲击i。
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策略与能力建筑部总监Lidia Brito说:“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去鼓舞具备不同技能的新一代工程师,这将对缓慢复苏的环球经济,形成主要的成长障碍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发表的一项工程报告书指出,许多国家缺乏工程师的现象尤为明显。虽然全球工程系学生人数普遍增加,但报读工程系的学生比例若与报读其他科系的学生人数比较,下跌程度令人担忧。我们需要一些实际的挑战竞赛如Fly Your Ideas,以便激励年轻的创新者,让他们了解到工程学具有潜能发掘实际方案,解决全球当前及未来可能面对的问题。”

Airbus Fly Your Ideas挑战竞赛旨在向年轻创新者凸显这个领域的成长机会,这些年轻创新者可帮助改变世界,共同致力于使到航空业在当前及未来能够永续生存。

参加Fly Your Ideas 2013挑战竞赛的学生,不但获得一名来自空中巴士的导师来引导他们的整个计划,也获得一名他们选择的相关领域的空中巴士专家从旁协助。如此一来,他们将可以透过这次的宝贵体验,去洞悉目前支持超过5600万份工作,35巴仙的全球贸易,全球生产总值高达2.2兆美元的航空业。国际高等教育团体也可从鉴定未来研究与发展的潜能中受惠。

Fly Your Ideas为配合空中巴士在2050年达到永续航空愿景The Future举办的部份活动。竞赛成绩订于6月14日在巴黎举行的一项颁奖仪式上宣布。
进一步详情请浏览:www.airbus-fyi.com。

i资料来源: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, Manufacturing the Future: the next era of global growth and innovation, November 2012

No comments: